近年来,不论是俄乌冲突、阿亚冲突、中东各方势力冲突等等,无人机都展现出很强的战术作用,特别是俄乌冲突中,据传乌克兰还深入俄边境200km轰炸了卡卢加州“沙伊科夫卡”军用机场,至少有两架轰炸TU-22M3 战斗机被摧毁。可见无人机的巨大价值。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美帝限制先进无人机出口(Any system capable of carrying a payload of 500 kilograms for more than 300 kilometers was subject to a “strong presumption of denial” for transfer to a foreign country),直到2020年,商人Trump感受到中国和以色列无人机生意高速发展的压力,下令放松出口限制,允许向盟国出口时速800km的大型无人机。这样,MQ1、MQ9和RQ4都可以出口了。当然,技术先进是一方面,价格是另一方面,还涉及到关键政治因素,因此也不是放松限制就会大卖。我理解更主要的原因是:中国和美国都是无人机强国,目前除了用于出口的察打一体无人机、远程侦察无人机之外,都已经开展多年、多型号的隐身无人机研发和量产,也就是说,手里有对付这些出口无人机的办法,因此才放心出口前一代产品!中国有暗剑、攻击11、无侦8等公开的型号,美帝有RQ180、RQ170等型号,具体可以参见《拨开美国极光/曙光女神(Aurora)高空高速侦察机的迷雾》一文,其中分析了美帝几种新型隐身无人机。
从Wikipedia信息看,翼龙1有13个国家在使用(含中国,大约装备60架),总数要超过100架;翼龙2有6个国家装备(含中国),至少超过50架。
Wikipedia的对照表格,看的出来翼龙系列,一代更比一代强,彩虹和翼龙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最近发现CCTV7的尺度越来越大,给出了很多以前不敢想象的镜头和节目,当然,国家最先进的装备是不会拿出来的,但是上一代的装备就相当开放了,这也是国内一些军事主播的信息来源。后面会陆续摘录一些CCTV的节目,和卫星地图上的信息,以及国内外网络信息结合起来做些分析,这也是一种常见的分析方法。先看看感兴趣的无人机话题。
一、CCTV7公开的无人机
央视《国防军事》栏目做了一期中国无人机部队的节目,其中公开了中国空军航空兵某团的训练情况,这个部队是中国最早的无人机部队之一,节目中公开的无人机,看上去是翼龙1(GJ-1)型,主要特征是两个挂架,后面的CG图中,出现了4个挂架的机型,可能是翼龙-1D改型。翼龙2(GJ-2)至少有6个挂架。当然翼龙是出口型的编号,军方使用的被称为GJ系列,从大阅兵的情况看,隐身的GJ-11都出现了,中间跳过这么多编号,肯定是大有文章!摘录一些视频截图放到下面,大家共同参详。
翼龙1:V字型垂尾设计,三叶螺旋桨动力,从这个图像看,翼龙1体型真不小。展会上的翼龙1机背上有个不小的天线,但是这架没有
哈萨克斯坦大阅兵上出现的翼龙无人机,注意机背上有个天线
2017年,MAKS展会上出现的翼龙1,机背上也有这个天线
翼龙1:机头有个空速管,头部下方是个光电雷达
翼龙1:两架翼龙1无人机,可以看到每架飞机旁边都有4-5名保障人员,旁边绿色的可能是发电车
翼龙1:正面照,挂架只有2个,机背没有天线。看来和展会的版本还真不一样
翼龙1起飞,起落架是可以收放的
飞行中的翼龙1,看上去是两架翼龙,一架用雷达指向了另外一家
CG图:4个挂架的翼龙1D,这是复合挂架,每个可以挂载两枚导弹
翼龙无人机头部特写,看得出来,头部很大,空速管下方有个光电窗口的样子。机头曲线还不错,看上去是有些隐身设计
一个无人机战术编队,前面一辆猛士指挥车,后面六俩配套车辆,倒数第二辆是雷达车辆,见下图
看到这个图,我就明白在卫星地图上看到的是什么装备了!翼龙系统有个很大的雷达装置
这个雷达可以转向各个角度,看上去是不能折叠的,因此只要是看到这个雷达就知道这是无人机编队了
有个大型的天线,后面还有一个小型的
就是这个样子,在展会图片上也可以看到
22年珠海航展的翼龙配套雷达,这是翼龙1
翼龙部队的驾驶员在演练战术,注意这是1架无人机和两架歼击机的配合战术
CG图:一架翼龙1D和两架歼11协同作战想象图,翼龙虽然在前方,考虑到翼龙主要在前线侦察,而且航速不高,因此这是示意图,即翼龙发现目标,引导战斗机的场景。
节目中指出,翼龙同样也可以用于海上作战。
二、卫星地图上的无人机
从网络信息看,翼龙在国内很多边境机场都有部署,据说西沙、南沙、西部等机场都有部署,估计比歼20的“东西南北中”有过之而无不及!!卫星地图上可以看到很多无人机,甚至可以看到一些非常精彩的图片,放几个常见在下面,毕竟都是公开的。和翼龙部署范围有一拼的无人机是BZK-05。
2015年前后,成飞机场上的歼20、歼10和翼龙1无人机
成飞机场的翼龙2无人机
某无人机机场上的地面设备,看的出来,至少3个部队在这里
放大一些看,这个雷达真的很显眼
某机场上的翼龙1无人机
地面指挥车辆
翼龙1无人机
小结
中国无人机力量已经在世界上居于前列,目前看,出口的翼龙和彩虹的技术能力仅次于美帝的MQ系列,已经成为世界军备市场上的热销产品,利用美帝的军贸管控,中国厚积薄发,抓住了时间窗口,打开了中高端无人机装备市场。但是这一代无人机的抗打击能力比较弱,包括感知能力、对抗能力、速度等等,很容易被击落。例如,根据Wikipedia信息,在利比亚内战中,阿联酋使用翼龙2飞机对GNA武装进行空袭。5月至7月期间,GNA分两批收到12架土耳其Bayraktar TB2。在和政府军使用翼龙2进行的空战中,至少有一半TB2被摧毁;7月交付的第二批TB2就是为了弥补第一批飞机的损失。截至2020年6月,据报道,共有6架翼龙2飞机在利比亚被击落或丢失,全部由利比亚国家航空局操作。其中一架据称被激光击落:如果这是真的,那么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激光武器击落无人战机。好在国内各种新型隐身无人机开始投产,当然成本也会提升,希望在推动隐身长航时察打一体无人机的同时,抓紧开展下一代无人机的研发布局。下一代无人机是什么配置不知道,但是从美帝的路线看:高速不如隐身。
相关信息:
https://breakingdefense.com/2020/07/us-loosens-export-rules-for-military-drones/
拨开美国极光/曙光女神(Aurora)高空高速侦察机的迷雾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AIG_Wing_Loong_II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AIG_Wing_Loong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arbin_BZK-005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ASIC_WJ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engden_TB-001
附录1:翼龙1的参数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 Crew: None (UAV)
- Length: 9.05 m (29 ft 8 in)
- Wingspan: 14 m (45 ft 11 in)
- Height: 2.77 m (9 ft 1 in)
- Gross weight: 1,100 kg (2,425 lb)
- Powerplant: 1 × Rotax 914 turbocharged, 75 kW (100 shp)
- Propellers: 3-bladed
Performance
- Maximum speed: 280 km/h (170 mph, 150 kn)
- Range: 4,000 km (2,500 mi, 2,200 nmi)
- Endurance: 20 hours
- Service ceiling: 5,000 m (16,000 ft)
Armament
- 200 kilograms (440 lb) of air-to-surface weapons
- Bombs
- FT-10
- FT-10
- FT-9
- FT-7
- GB7
- GB4
- Missiles
- BRM1
- AKD-10
- Bombs
Avionics
- 100 kilograms (220 lb) capacity for sensors
附录2:翼龙2的参数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 Crew: None
- Length: 11 m (36 ft 1 in)
- Wingspan: 20.5 m (67 ft 3 in)
- Height: 4.1 m (13 ft 5 in)
- Max takeoff weight: 4,200 kg (9,259 lb)
Performance
- Maximum speed: 370 km/h (230 mph, 200 kn)
- Cruise speed: 200 km/h (120 mph, 110 kn)
- Stall speed: 150 km/h (93 mph, 81 kn)
- Endurance: 32 hours
- Service ceiling: 9,900 m (32,500 ft)
Armament
Up to 480 kg
- Bombs
- FT-10
- FT-9
- FT-7
- GB7
- GB4
- FT-10
- Missiles
- BRM1
- AKD-10
- BA-7
Avionics
- Air-to-ground radars
- GPS communication system
- Electro-optical pod with day light and infrared cameras and sensors
- Satellite link
- Communications range: >1,000 km (620 mi) with SatCom, ~150 km (93 mi) from Ground Control Station (G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