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6已经发展出10几个型号:轰6甲、轰6乙(侦察)、轰6丙(电子战)、轰6丁(轰6D)、轰6I(英文字母I)、轰油6、轰6F、轰6H、轰6M、轰6G、轰6K、轰-6N,成为了一个庞大家族,这一次“9机齐飞”的就是轰6-K。由于轰-20一直不出来,因此有人戏称轰6能把26个字母都用完。我研究了一下历史,发现前苏联的图-16(獾),也就是轰六的原型,才真的是从A到Z,图16一共有10个大版本,26个小版本(参见附录2),好在图-16在1993年退役,这才避免了用超26个字母的尴尬局面。下面先回顾图-16的历史,然后分别介绍轰6的四个阶段,即原型机和早期发展;空对舰导弹平台;空对地/空对舰导弹平台;战神诞生。信息和图片主要来自互联网,参见【相关信息、附录3】,另外还有一部分来自Wikipedia【附录1和2】,如果有不当之处,请指出。
第一部分:图-16(獾)轰炸机的发展历史
随着图4轰炸机的逐渐落后,苏联人计划在上世纪50年代它。1947年到1948年苏军开始制定以涡喷/涡桨发动机为动力的新型轰炸机计划。要求飞行速度达到飞行速度达到9000千米/小时;实用升限达到15000米;正常挂载3吨弹药,最大可以载弹20吨,以最佳飞行速度,航程要达到6000千米的要求。
在1948年~1949年图波列夫设计局就提供了“486”、“86”、“87”和“491”等几个方案,当然这些方案几乎都停留在图纸阶段。但通过这些图纸产品,图波列夫设计局逐渐“摸到”喷气式轰炸机设计中后掠翼角度、展弦比与设备布局等方面的思路。这为之后的图16“雏形”的“飞机494”、“飞机495”方案扫清了障碍。
在图波列夫设计局内,图16还有另一个工业部门的代号,这就是“飞机88”。1950年,第156“试验”莫斯科机械工厂开始制造“飞机88”全尺寸模型。1951年4月20日完工。 苏联空军代表第一次视察模型是在1951年2月16日,并指出不少于101处的修改意见。军代表的第二次视察是3月8日,又指出25处不足之处。1952年3月,模型审查委员会再次来到第156“试验”莫斯科机械工厂进行视察,原因是在第二架“88”原型机上增加了新设备。机体结构也进行了修改。
1951年1月到1951年2第一架“飞机88”原型机的设计在接连不断的修改中陆续发给第156“实验”莫斯科机械工厂。原型机代号“88/1”.第一架原型机也被称为订单881。经历过一系列的测试,在1952年图波列夫设计局开始了第二架原型机的设计工作,1953年年初第二架原型机完成了制造,同年2月13日被运到了茹科夫基。在第一次和第二次验收过后图16的服役与改进才算正式开始。
16 June 2011,Tu-16 Badger Soviet Air Force
图-16的设计由苏联著名设计师德米特里·马尔科夫亲自操刀,奠定了苏联二战期间战斗机与轰炸机基础的100,102,103工程都出自此人的笔下,而且他本人对战机的设计拥有着独到的见解:早在苏联专家们将精力投注于图-4轰炸机的研究时,他就提出了建议:“图-4的设计不应完全借鉴B-29,考虑到我们的材料技术,完全借鉴B-29的图-4必然会重量倍增,无法承担空爆原子弹的任务。”事实证明德米特里·马尔科夫的这番话一语成谶,因此在图-4方案被搁置后,德米特里·马尔科夫便立马被苏联请出山来,参与图-16的设计。
在德米特里·马尔科夫的构想中,本应承担投掷炸药当量3.1吨重RDS-3型原子弹的图-16轰炸机,如果想要保证执行任务过程中的机动性,至少应该设计成可承担投掷5吨重原子弹任务的样式。此外,在保证新设计的战机能达到原图-4轰炸机轰炸范围的基础上,图-16的发动机推力应该在原轰炸机的基础上提升1.5—2倍。在许多苏联专家们看来,德米特里·马尔科夫对图-16的设计构思已近乎狂想,但令所有人都感到意外的是:在1951年,这款被诸多苏联专家认为是“狂想”的战略轰炸机设计,却得到了苏联空军的批准。
1952年4月27日,第一架图-16战略轰炸机以最快达到1,050千米每小时的速度,掠过苏联的上空,而这标志着苏联在喷气式轰炸机的发展历史上翻开了崭新的一章。
图-16让苏联制造,成为高质量的代名词。在图-16诞生之前,苏联的战斗机、轰炸机持有量均高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各国。然而,“多而不强”的缺陷却一直被世界各国所诟病,直到图-16从德米特里·马尔科夫的笔下诞生后,苏联空军留给世界“多而不强”的刻板印象便自此被彻底改变了。
Tu-16K at Monino Air Force Museum, 1998
那么,德米特里·马尔科夫是如何对图-16进行设计,让这款作品实现了自己的狂想,并使“苏联制造”在今后的世界成为了高质量的代名词?这主要归功于德米特里·马尔科夫对图-16机翼上两个翼梁的设计。在图-16的翼梁上,两块翼板形成了一个刚性箱体,这大大增强了图-16的刚度,也让苏联的战略轰炸机设计摆脱了图-4时代对美国战略轰炸机全面模仿的窠臼:美国的B-47、B-52轰炸机采用了高展弦比机翼,使得机翼的设计更为灵活。
然而,疲劳刚度却是B-47、B-52等美式轰炸机的软肋,随着投掷炸弹当量的与日俱增,B-47、B-52等美式轰炸机只要服役时间一长,机翼上就会因疲劳刚度的缺陷而出现不同程度的裂痕,这就使得美式轰炸机的服役时间被大大缩短,而美国的B-47设计出场到退役,不足10年的时间。
而在战略轰炸机的机动性和打击范围上,图-16战略轰炸机也基本达到了设计师德米特里·马尔科夫的预期:最初的图-16战略轰炸机安装有2台米库林AM-3 M-500型涡轮喷射发动机,这款型号的发动机单台推力可达到2,1000磅力,使得图-16的最大时速可达到1050千米每小时,最大升限可达12,800米的高空执行任务。此外,图-16的正常起飞重量可达7.6吨,最大起飞重量可达7.9吨,这个数值已远远超出德米特里·马尔科夫的设计预期。
1 May 1989,An air-to-air right rear of a Soviet Tu-16 Badger aircraft. Exact Date Shot Unknown.
图-16除了能够携带苏联量产的RDS-3型原子弹进行核打击,还可携带60枚FAB-250炸弹,或30枚FAB-500炸弹实现常规打击。而图-16轰炸机上配备的6-7架AM-23型23毫米雷达控制机炮,也大大增强了它在空中作战时的生存能力,更容易渗透入现代的防空火力网中,完成战略轰炸任务。
23 May 1984,A Soviet Tu-16K-10-26 “Badger-C” in flight in 1984.
图-16Z/N:空中加油型号(与我军装备的轰油-6采用加油吊舱的方式不同的是,图-16Z采用的是翼尖加油的方式)
图-16战略轰炸机的诞生,不仅意味着苏联的一只脚迈入了喷气式轰炸机的时代,对于大洋彼岸的美国来说也是意义非凡:在苏联的第一颗原子弹在额尔齐斯大草原试爆成功时,苏联飞机设计师图波列夫就曾感慨道:“从图-4战略轰炸机进行的试爆来看,苏联的试爆成果和美国在广岛空爆原子弹的成功已经非常接近,我们完全可以做到美国在广岛所取得的成就。但是如果打击美国本土,那么以目前图-4战略轰炸机的水平来说还是鞭长莫及。”而图-16轰炸机的诞生,则让苏联昔日鞭长莫及的叹息,变成了触手可及的现实。虽然轰炸没有执行,但是图-16侦察型对美帝和西方的抵近侦察却给敌人带来了无尽的烦恼!
12 January 1971,An F-4 Phantom from VF-102 intercepts an Egyptian Air Force Tupolev TU-16 Badger over the Mediterranean Sea on 12 January 1971.
1969年图-16LL挂载可收放的L-39教练机机身对AI-25涡扇发动机进行测试
驾驶这架图-16R的应该是苏联派出的机组人员,事后也有些媒体报道是这架F-4被撞后并没有返回航母而是就此失踪
低空飞行中的图-16有时会出现意外,甚至有一次在美国航母编队附近飞行时,因为飞得太低导致翼尖触及海面而坠毁
1978年,一架苏军图-16P正在对美军航母编队实施侦察,照片中的军舰是美军斯普鲁恩斯级“休伊特”号驱逐舰(USS Hewitt DD-966 )
苏联的图-16轰炸机
美军的F-4战斗机正在跟踪一架埃及空军涂装的图-16F,这架实际由苏军飞行员驾驶的图16先前刚刚对航行在地中海上的美军“约翰·肯尼迪”号航母进行了战术侦察
正在抵近美军CV-61“游骑兵”号航母侦察的苏军图-16RM侦察机
图-16除了苏联自己使用之外,还面向友好国家输出。1958年11月,苏联开始为中方提供图16轰炸机的部分资料和样品机。之后中国就开始在图16基础上进行了漫长的改进。直到后来才有了轰-6、轰-6k等众多系列。而轰-6系列轰炸机已经服役了半个多世纪,并且也衍生了很多种不同性能的型号。
然而在中国之外的图-16轰炸机,命运却并没有那么幸运: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埃及空军中的25架图-16,还未来得及起飞便被突袭的以色列空军使用凝固汽油弹炸毁;在两伊战争期间,伊拉克军方派遣的3架图-16轰炸机中,有一架图-16轰炸机不慎撞向山峰,机组人员悉数遇难;在海湾战争中,伊拉克的3架图-16轰炸机被美国空军所摧毁。在20世纪90年代的末期,愈发力不从心的图-16,背后一个垂垂老矣,即将轰然倒塌的帝国:1991年12月,苏联的解体也结束了图-16在这片土地上的神话,而最初创造了这个神话的设计师德米特里·马尔科夫,在苏联解体的10天后便悄然离世:在他离世前的3个月,他仍在案前工作,苦思于如何对图-16进行新的改进。
1993年,俄罗斯军方宣布图-16正式退役,接近40年的服役史,让它几乎成为了人类历史上服役时间最长的喷气式战略轰炸机。如今,人们依然能看到一些国家仍有图-16和它子孙的身影,然而创造它的国家和英雄,却已消失在了1991年的那个寒冬。
1 Mar 1983 ,A left underside view of a Soviet Badger G aircraft in-flight with an AS-6 Kingfisher missile attached to the left wing.
小结:图-16是由苏联研发的一款双发高亚音速轰炸机,于1950年开始研制,1955年交付使用。其10多款各型图16共生产了约2000架。其整体性能尺寸跟“B-47、勇士、胜利者”轰炸机差不多。全机长34.8米,高10.36-10.8米,翼展32.93米,机翼面积164.65平方米,机身最大直径2.5米。整机空重37200公斤,最大起飞重量约79000公斤。在动力方面,安装的是2台PG-3M(推力9500公斤)或者2台AM-3M-500型(推力8700公斤)涡轮喷气发动机。在6000米的高度时,最大时速为992公里每小时,而不论高度时,最高时速可达1050公里每小时(约0.86马赫)。其实用升限在12300-12800米左右,但是正常的活动高度都在8000-10000米左右。在航程方面,在载弹量为3吨时,航程为6000公里左右,续航时间在7小时左右。作战半径约2300公里左右。
第二部分:轰六原型机和三次大改
一、轰六第一代:原型机和早期发展(A、B、C、F)
1958年11月,苏联开始为中方提供图16轰炸机的部分资料和样品机。并且苏联方面表示还可以派相关专家到我国配合研发。由于当时由于我国的工业水平不高,很多轰炸机的零件都还无法自主生产,所以苏联方面还表示可以为提供我国无法生产的一些零部件等。在1959年1月6日,苏联提供的2架图16轰炸机样品机顺利到达我国的哈尔滨飞机工厂。并在2月4日提供了图16轰炸机的生产技术资料。
为了让我国的专家们尽早吃透苏联的设计,苏方特地赠送我国2架图-16的A型轰炸机,一架用来进行拆解和研究,而另一架则被当时的西安飞机场进行仿制。此外,苏联还将图-16的全套图纸和资料悉数赠送,并提供飞机制造所需的零部件毛坯和原材料。也就是说,苏联将图-16的生产权限交给了我国。
1958年接受了2架量产型的图16作为样机,经中央决定由航空业局下属的两家飞机制造厂仿制图16,这两座厂是哈尔滨飞机制造厂和西安飞机制造厂。1959年5月,哈飞接收了2架样机和全散件飞机,随后立即开始组装轰炸机。1959年9月3日中国第一架图16轰炸机就下线了。27日首架图16在哈尔滨平房机场首飞成功,同年12月交付人民空军。
1958年,西飞建设完成。沈飞又派出1040名富有经验的技术专家和1697名工人援建西飞,帮助建设图16的生产线。1961年,航空局决定将轰6的研制项目转由西飞承担。1964年西飞开始制造飞机家具和生产工具为量产轰6做准备。西飞当时采用的生产工艺与苏联的并不完全一样,比如飞机某些部件采用了环氧树脂材料代替金属材料。1966年10月,第一架轰6完成了制造,比计划提前一年。
然而,正当我国专家们对图-16的研制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因为种种原因,苏联撤走了此前对华援助的全部专家,并且在协议内规定好交给中国的20架图-16样机,只交付了其中的9架。面对着突如其来的困境,我国的专家们只好咬紧牙关,摸着石头过河。1961年,此前由哈尔滨飞机场和西安飞机场共同承担的图-16研制工作交由西安飞机场全盘操刀。而西飞则不负众望,在承担任务后的第三年便由设计转向了飞机的制造工作,而在此一年后,由仿制图-16的轰炸机便出现在了罗布泊附近的上空。
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空爆试验成功后,由西飞仿制的图-16因此名声鹊起,而西飞则为这一款仿制图-16的轰炸机取名为轰-6。在轰-6成功执行原子弹空爆试验的两年后,轰-6便成功执行了我国的氢弹空爆试验。在我国实现氢弹空爆试验成功的两年后,完全国产化的轰-6甲正式在解放军空军部队中服役。
时至今日,在解放军空军部队中,我们依然能够看到这款见证了祖国核武发展之路的战略轰炸机。历经数十载,由苏联授权生产原型机的轰-6已在祖国的各大生产线上遍地开花,并衍生出了一系列的子子孙孙:如新近型号的轰-6N,就曾在国庆70周年的阅兵仪式中露面;而轰-6的另一衍生型号轰-6J则可在空中进行加油,加油后的作战半径可达到4000公里以上,可对第一、第二岛链之间的西太平洋深处地带进行打击。
第一架轰-6原型机于1966年10月完成,用于静力试验。1968年12月24日,采用国产涡喷-8发动机的轰-6首飞成功,1969年轰-6批量投产。
50年轰-6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代
轰-6的首个量产型号就是“轰-6甲”,这时轰-6的技术状态,基本就是复制的前苏联图-16,采用的蜂腰低阻流线型机身,搭载有两台仿制的涡喷-8航空发动机,弹舱长6.7米、宽1.6米、深1.3米。
轰六甲是中国首次投掷核武器的飞机,这个涂装是与众不同的,采用了防止辐射的亮白涂装
轰-6轰炸机乘员共6人,分别为正副驾驶员、第一领航员、第二领航员、通讯员和射击员。每位机组成员均装有弹射座椅,在应急情况下,弹射救生顺序为:射击员——通讯员——第二领航员——第一领航员——副驾驶员——驾驶员。
轰-6轰炸机六名乘员的弹射座椅,除2名驾驶员的是向上弹射外,其他4人均为向下弹射。每个乘员的弹射条件是:应急舱盖被抛掉,座椅在弹射位置,椅盆放到下限位置,保险把手扳开。轰6飞机的弹射救生的准备工作极其繁琐,譬如第一领航员居然有8个弹射准备动作:
1、把座椅转到对正机头方(只能手动操纵);2、把座椅推至后排(只能手动操纵);3、放下椅盆;4、系好背带,并拉紧、锁好;5、拔掉耳机电缆和氧气导管;6、抬脚,扳开保险把手,脚踏板释放后,将脚放置其上;7、抛放应急舱盖;8、压动弹射把手(只能用右手)。
轰-6的6名乘员均有紧急出口。其中二领、射击员和通讯员的紧急出口又是平时进出座舱的舱门。左右驾驶员的紧急出口位于机身的上部,其余位于机身的下部。弹射前应投掉应急舱盖。每个应急舱盖的投放可用气动装置也可用机械装置首先开锁,然后靠重力和空气动力抛盖。
除在机身尾部的射击员用拉出红色把手的方法外,其它应急舱盖可用转动安装在每个空勤人员工作位置附近的红色把手的方法来投放。
《轰炸6型飞机飞行员驾驶守则》里,第五章特殊情况处置第四十三条规定:前舱抛盖时,一领和二领必须先抛,否则飞行员舱盖抛掉后,由于空气动力作用,会使位于机身下部的舱盖抛不掉。
不仅是轰6,苏联图-16轰炸机就以弹射救生困难而著称,弹射生存的概率几乎为零。由于属于高亚音速飞机导致不允许直接跳伞,所以图-16/轰6的机组人员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多数会选择尽量迫降,
苏联曾有个电影《36-80海域不测事件》,就是讲图-16S海上巡逻搜索机在救援核潜艇和对抗美国P-3C任务时发生故障,机长没有选择弹射,而是把飞机迫降在海边,虽然受伤但保住了机组人员的性命。从图-16/轰-6轰炸机弹射救生系统的结构及工作特点就可以看出来存在以下七大问题:
1、没有明确的弹射救生包线,机组人员无法把握跳伞时机,应急处理时无章可循。
2、弹射通道清除程序复杂,实现困难。轰6飞机的通道清除,基本上靠每个乘员手动控制,且抛放时机和顺序还有要求。另外,所有应急舱盖与机身的脱离均靠重力和气动力作用。既不可靠,又可能影响其他乘员救生,不安全。
3、座椅工作位置多,弹射全靠空勤人员人为复位,弹射准备时每人需做6-8个动作,且顺序不能颠倒。这不仅在应急条件下、空勤受伤后或飞机不利姿态下,根本无法实现,就在正常平飞条件下也难以完成。
4、弹射顺序无法保证。每个乘员的弹射时机取决于机长的口令和个人的反应快慢,由于轰6机噪音大,通讯设备落后,飞行员平时听口令甚至都是半听半猜,应急条件下弹射顺序根本无法保证。
5、低空救生性能低。轰6飞机允许弹射表速不大于620公里/小时,座椅离机后3秒内人椅分离(引自《轰6飞机技术说明书》第七册),2秒后打开救生伞包,到伞张满得5秒以上。这对低空救生极为不利。
6、以前轰6飞机装备的救生-7甲伞没有配备救生物品,跳伞后无救生物品可用。
7、不具备在超低空弹射救生的能力,所以看到军报上有关轰6部队海上超低空飞行员远程轰炸的新闻,一旦飞机发生故障,机组决无跳伞生还的可能,显然飞行员都在玩命,令人敬佩。
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那段时间,曾经是中国空军轰炸航空兵部队的噩梦,摔掉好几个师级干部,空36师在六个月内分别摔掉师长、团长、大队长,不久xx师又一晚上摔掉两架,然后又是地面相撞、空中相撞、送厂起火、偷机叛逃。。。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据一位朋友说,最近一次轰六失事好像是前两年海军航空兵的,掉海里了,无一生还。
1995年,空军轰炸航空兵第十师的失事事故,是我军唯一的一次有机组成员弹射幸存的,有意思的是那时候空十师还有个外号——“炸不准师”。
1995年3月22日,空十师轰6甲17号机飞远航多靶场轰炸科目,起飞后发生左发故障,引起飞机无法操纵。指挥员令机组保持好状态,按顺序跳伞,后失去联络。事后查明,飞机坠毁于机场16公里处。
二领在600米高度弹射,200米开伞,成功获救,轻伤。通讯员在350米弹射,距离地面15米时伞才完全张开,落在稻田里,未受伤。而副驾驶员因跳伞高度过低,伞未张开即坠地牺牲。其他机组人员均未来得及弹射出飞机,飞机即坠毁。
我国对弹射救生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末期,主要是生产苏联制式的弹射座椅,直到70年代初期才开始第二代火箭弹射座椅的研制,以后自行研制的第三四代弹射座椅已装机服役。
但跟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军战机弹射座椅长期以来相对比较落后, 2001年4月1日中美在南海撞机事件导致飞行员王伟的牺牲,本善分析主要原因是歼-8D飞机弹射以及海上救生设备落后引起的(以后本善会专门写个作文纤细论证一下)。
当然,相对歼击机来看,大型飞机高等事故比率还是比较低的,本善这标题写得有点耸人听闻,罪过。
轰6的弹射救生,是由于图-16飞机的根子引起的,如果不做重大改进,那么这种缺点就会始终存在而无法根本性改变。现在令人高兴的是轰6轰炸机的终极改进型H-6K,由于采用3名机组人员集中式布置,都向上弹射,安全度和救生概率应该有一个质的飞跃。
20 September 2008,Xian H-6 bombers at the Chinese Aviation Museum in Beijing (2008)
轰-6的后继型号进一步在“轰-6甲”的基础上改进发展,轰-6乙为照相侦察型,轰-6丙为电子侦察型。
轰六乙,也被称为轰侦六,机腹下设置了7个照相机,是海军的型号,据说当年飞到南海去拍照,这个图片来自一个视频,可以看到是海军将退役的轰侦六捐献给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了
轰6丙是电子战型号,有电子侦察、箔条干抗设畜,驾驶窗向后的机体上有一排小天线是它的特征。这张图片的垂尾被涂抹了,但是也找不到其他的图片了
1971年3月,空军从常规订单中拨出已出厂下线的07批次,08架轰-6甲轰炸机交付进行改装。前期工作开展虽然挺顺利,但由于一些客观的因素干扰,直到1978年1月5日轰-6I轰炸机才成功实现首飞。除了机翼中段加挂两台“斯贝”涡扇发动机外,飞机整体造型和轰-6相比基本上没有多大改变,正是这种改进方式使它升空很顺利。
此时首飞的轰-6I距离研制提出已经过去8年,但随后工作开展进度加快,共进行了6个月23个架次,以及25小时飞行时间的试飞。试飞结果表明“斯贝”发动机确实很优秀,即便为了保持因为采用4台“斯贝”替代2台涡喷-8而多出来的1.39吨减重,还必须给飞机增加1.1吨配重才能保持飞行重心不变,但就是这样的空重在试飞数据上依然很好看。轰-6I安装的两台翼挂“斯贝”发动机,从仰视角来看向前延伸出一大截,这种造型不是随意挂上去。而是在改变气动外形之外,还能起到更好的防颤振作用,下图也是目前所发现唯一一张轰-6I飞行测试照片。
换发升级后的轰-6I轰炸机,航程从原型5760公里提高到8000公里,有效载弹量从3吨提高到6吨,总油耗虽然增大但发动机寿命却得到提高,从原来800小时直线拉升到6000小时。从这几个基本数据看轰-6I设计相当成功,不过空军得出的最终结论是这样的,轰-6I性能完全达到预计指标要求,甚至部分性能指标还有超出,完全实现了预计改装目的。但是制造成本高,发动机零部件还需要从国外订货,这样对于后期的维护保障难度比较大。而且发动机使用维护和国产货相比不同,还需要重新搞一套设施代价太大,因此不予订货飞机则交由厂家自行处理。
这结果有点出乎意料,其实空军原计划于1979年,将轰-6I定型并改为轰-8投入量产。但是同期“运十”大飞机项目正在进行中,所有资源都要优先进行保障,而且国内国际环境都在变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军费自然大幅缩减,缺少经费对于一款刚刚首飞的新机打击很致命。另外核心的“斯贝”发动机,也一直迟迟没能实现国产化,在装备数量和未来维护上都存在问题,在种种原因干扰下最终轰-6I(轰-8)只能于1980年下马。
这款已经实现了首飞,并且完全基于当时工业基础打造,而且性能比预期还要好,只要再加把劲很快就能装备入役。只是生不逢时如果能够中间不断开几年工夫,或者后期资源及经费能够适当倾斜,不仅是四发版轰-6I就是四发/六发版轰-8也能成功。
轰6-I是将轰6再加装2台发动机(斯贝)使之成为真正战略轰炸机尝试。4发方察就是 在翼下再吊挂2台发动机,翼下吊装6发的方案更为激进,看上去就如同B52一般,差点就成了新的“轰8”
轰六I的飞行测试,这张照片太罕见了,没料到真的飞过,据说仅此一图
轰-8轰炸机4发方案
4发方案就是在翼下再吊挂2台发动机,翼下吊装6发的方案更为激进,看上去就如同B-52一般,差点就成了新的“轰8”。
两种发动机的性能差别
轰6第086号是发动机高空试验平台(注意它的肚子),完成了中国大量发动试验工作
轰-6F:是在已经装备部队的轰-6C飞机上实施改装而成的飞机,主要是加装了惯导/GPS/多普勒组合系统。1991年4月开始论证,1991年12月~1992年3月,在轰-6飞机上对美国生产的TANSⅡ型GPS接收机进行选型和适应性试飞。1993年5月24日空军下达了研制任务书,并将改装后的飞机命名为轰-6F飞机。轰-6F飞机加装了563CG惯导系统、TANSⅡGPS接收机、NIP导航信息处理机、改进的LHS-4A(241A)领航轰炸计算机、SY-4B领航仪和152C航向联系盒等。1993年12月1日~1994年1月15日,改装后的飞机完成相互交联的有关设备地面联试。1994年5~9月,空36师对轰-6F飞机及其新型导航系统进行了鉴定试飞。9月,改装完成的2架飞机交付部队使用。
circa 1984 date,KH-11 image of a Tu-16 derived (Xian H-6) Chinese jet bomber.
二、轰六第二代:空对舰导弹发射平台(D)
轰六第二代(轰六第一次大改):轰-6的转折型号为“轰-6丁”(后改称为轰-6D),主要是因为西沙海战后,我们发现战斗机和轰-5的作战半径都太小了,不足以覆盖南海,因此航程巨大的轰-6,显然有了用武之地,于是1975年启动“轰-6丁”计划后,完成了245型对海雷达和配套反舰导弹的研制,到1986年终于完成了轰-6D的设计定型。
轰6D是唯一实现出口的轰6型号
此时的轰-6D,搭载的245雷达性能非常优秀,对海探测时,可以发现并跟踪100公里距离上的舰船,搭载的鹰击-6反舰导弹,重量达到2.4吨,最大射程120公里,在射程末段的30公里距离上,可以自行发现并锁定目标,轰-6D也是轰-6个型号中,第一个具备外挂能力的型号(机翼下可挂载2枚鹰击-6),也是唯一的出口型号(伊拉克曾以1.5亿美元引进了4架,配套C-601反舰导弹,并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战绩)
绿色涂装的伊拉克轰六D
Egyptian 埃及空军装备的图-16KSR(1980)
Four H-6Ds were exported to Iraq in 1987 along with fifty C-601s, and saw extensive action in 1988 in the bloody Iran-Iraq War, as the two Middle Eastern states flung missiles, mines and bombs at each other’s oil tankers—and various bystanders caught in the crossfire.
The first ship hit by a C-601 was the Iranian bulk freighter Entekhab on February 5, 1988. At least fourteen more oil tankers and bulk carriers were damaged in attacks attributed to Iraqi C-601 missiles, although sources are not always in agreement over which occasions Silkworms were employed. Overall, though, it seems the bulky oil tankers proved fairly resilient to the anti-shipping missiles.
One H-6D was claimed shot down by an Iranian F-14 Tomcat before the war ended. In the 1991 Gulf War, the remaining three H-6s were destroyed U.S. bombs at Al-Taqaddum Air Base. The Egyptian Air Force was the only other foreign operator of the H-6, but retired its aircraft in 2000.
挂载c601导弹的伊拉克轰6D轰炸机
不过,此时的轰-6D也有明显的缺点,一方面,反舰导弹100公里的射程较短,远不及航母舰载机的作战半径,对于航母战斗群的威胁较低,只对于小国空军有威慑力,同时,海鹰-2反舰导弹也会被美国海军电子干扰设备100%干扰,这也是轰-6D产量只有不足20架,远不如其他型号的主要原因。
随后,轰-6有进一步发展出了轰-6E、轰-6F、甚至有增加2台发动机的轰-6I等型号,以及为了满足加油机不足是,改进的轰油-6。
轰油六D,在下加装了空中加油吊舱,机腹弹仓改装为燃油舱,能够为歼8II、歼10等战机加油。
轰油六U,注意机头和上图中给歼8加油的轰油六D有很大的差别
8 November 2008,PLANAF HY-6U with aerial refuelling pods (2008) “The most distinct difference between HY-6U and HY-6D is that HY-6U has a metal nose cone, while HY-6D still has the transparent glass nose”.
7 November 2008,Under-wing aerial refuelling pods fitted to the HY-6U tanker variant (2008)
3 September 2008,Hong-6, PLA Airforce, China,看得出来,这是一架早期的加油型
三、轰六第三代:空对地、空对舰导弹发射平台(G、H、L、M)
这是轰六第三代(第二次大改):到1990年代开始,轰-6的主要发展型号为空军型的轰-6H和海军型的轰-6G,相比此前的轰-6,机体没什么变化,主要换装的脉冲多普勒雷达、电子战系统、火控和导航系统等,外观上最明显的变化为机翼下的外挂架增加到了4个。
轰-6H配套搭载的是鹰击-63型空地导弹,对于大中型目标具有很强的超视距打击能力,是当时国内最可靠的空中远程打击力量,不过轰-6G却没有那么顺利,配套的鹰击-12反舰导弹的研发并不顺利,不得不先搭载射程200公里的鹰击-83亚音速反舰导弹,但是鹰击-83虽然能力不错,仍然难以对航母战斗群形成有效威胁。
安装了对地雷达的轰六H
直到射程超过300公里的鹰击-12超音速反舰导弹服役,轰-6G才达到预期的状态,在东风系列反舰弹道导弹成熟之前,轰-6G+鹰击-12是我们在21世纪第一个10年的核心反航母力量。
轰六H正面图
9 November 2010,PLAAF Xian H-6M makes a turn over central Changzhou
四、轰六第四代:战神诞生(K、J、N)
轰六第四代(轰六第三次大改):进入新世纪后,随着我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积累的成熟,轰-6也进入了第三代改进型,也就是我们现在非常熟悉的空军型轰-6K、海军型轰-6J,目前最新的轰-6为轰-6N型,简单理解就是加上了受油管的轰-6K。
轰-6K之前,轰-6H曾经换装了新的航电,发展出了过渡型的轰-6M,验证过设备后,进一步发展为轰-6K。外观上,轰-6K和轰-6J取消了原本机头位置上的领航员观察舱,改为全封闭式的雷达罩,也就是现在我们所看到的“黑鼻头”,轰-6J机翼下挂架也增加到了8个(轰-6K为6个)
轰六K的光电装置
30 August 2021,Landing Xian H-6K of PLAAF (Aviadarts contest, 2021)
1 November 2018,A H-6K landing at Zhuhai Jinwan Airport with cruise missiles (2018)
27 November 2015,中国H-6型(爆撃機)
在内部,轰-6K和轰-6J更新了更新的导航、火控等系统,新的多功能脉冲多普勒雷达, 对海探测距离高达400公里,新一代数据链的作用距离达到3000公里,同时,原来的6人机组编制改为3人机组编制,发动机进行了更换,最大载弹量增加到了13吨,最大航程达到了8000公里。
轰六N,可以空中受油
第三部分:轰-6“原版”并不算是真正的战略轰炸机,现在已经是了
虽然,轰-6可以携带核弹,不过在航程增加之前,轰-6其实并不算是“战略轰炸机”。由于航程难以提升,早在1966年时,前苏联的图-16就已经开始减少规模,并逐步让位于性能更好图-22和图-22M、图-95,到1993年,俄罗斯军方正式宣布图-16退役。
1、轰-6性能其实已经接近战略轰炸机,现役超过200架
图-16最大起飞重量为79吨,轰-6早期型号的最大航程普遍5500公里左右(载弹3吨的情况下),这个航程距离战略轰炸机的超大航程确实有些遥远,到轰6K和轰-6J换装发动机后,其最大起飞重量达到了95吨,能携带40吨的航空燃油,油耗降低的情况下,有着3500公里的作战半径,最大航程达到了8000公里,搭配射程高到2500公里的巡航导弹,算是“够”到了理论上战略轰炸机的门槛(可攻击1万公里之外的目标,但是航程不到1万公里)。
在建造数量上,轰-6甲到丁(D)型,建造了约60架(目前均已退役或退出一线序列),轰-6H、轰-6G和轰-6M建造了约120架,轰-6K、轰-6J和轰-6N目前服役的数量约为90架,目前这还在一线的超过200架各型轰-6,是我们核常兼备的重要威慑力量。
2、为何我们不大量建造新轰炸机,而是不断改进轰-6
不断的改进轰-6,一方面主要是因为我们在航空工业领域的基础过于薄弱,即便是战斗机领域,也是近几十年才不断开始取得突破,在歼-10系列、歼-11系列、歼-20、歼-35不断的取得突破后,新型轰炸机才开始“小荷才楼尖尖角”,初显峥嵘。
图22的仪表盘
轰六的仪表盘
另一方面是战略轰炸机的作用虽然巨大,不过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中,我们在需要保持一定的远程攻击能力的同时,更需要强调对于近海制空和防空作战,尤其是在航空工业技术不足够成熟、经济总量和军费研发费用不足、且缺少配套的远程战斗机等作战体系时,投入巨额费用去单独研发新的战略轰炸机,并不划算,结果也不容易达到预期那般理想,与海军驱逐舰发展类似的“小步快跑”反而比较适合一些。
3、目前拥有战略轰炸机的国家实际仅有4个
曾经的“核三位一体”中,战略轰炸机是非常重要的一极,强国都尽量保有,不过由于维护费用太高,如英国皇家空军的“3V”轰炸机就逐渐被放弃了,目前实际拥有大量战略轰炸机的国家,只有美国、俄罗斯和中国,另外1986年印度曾买了8架前苏联的图-142M3(反潜型),目前还有4架可用,虽然数量不多,但也算是拥有战略轰炸机的国家。2006年,印度政府采购三架图-22M3型轰炸机。
小结:
回顾图-16的改进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有这么几个阶段,首先也是升级为加油平台和各种导弹平台,此后主要是用于远程侦察,之所以会有这个变化,一方面是因为导弹作用的提高,轰炸机不能简单地丢炸弹,而是要提升远程攻击能力。加油平台也是正常升级,轰炸机本身就有载弹量大的特点,很容易成为加油平台,但是后来一定会让位给运输机改装的加油平台。最后的作用就是航程优势了,这个阶段是在出现了新型的轰炸机接班后,例如隐身轰炸机、远程轰炸机和超音速轰炸机,这时只能最后利用一下航程和使用成本的综合价值,算是发挥余热!从这点看,轰6还会延续一段时间的升级,但是目前加油已经不是主业、轰炸也不是主业,主业是导弹发射平台!预计不久就会成为侦察平台。而将导弹平台让给轰20(H2O)。期待这一天快速到来!
相关信息:
轰-6多个型号如何分辨,为何“六爷”原来不算真正的战略轰炸机?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9824300814523058&wfr=spider&for=pc
中国轰-6到底出现了多少个版本?终极轰-6真的是隐身大轰吗?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upolev_Tu-16
https://view.inews.qq.com/wxn2/20220526A05USV00
1959年美国核打击中国计划解密,870枚核弹覆盖中国117座城市,有没有你家?
附录1:H6的技术参数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 Crew: 4
- Length: 34.8 m (114 ft 2 in)
- Wingspan: 33 m (108 ft 3 in)
- Height: 10.36 m (34 ft 0 in)
- Wing area: 165 m2 (1,780 sq ft)
- Airfoil: root: PR-1-10S-9 (15.7%); tip: PR-1-10S-9 (12%)
- Empty weight: 37,200 kg (82,012 lb)
- Max takeoff weight: 95,000 kg (209,439 lb)
- Powerplant: 2 × Soloviev D-30KP-2 turbofan engines, 118 kN (27,000 lbf) thrust each
Performance
- Maximum speed: 1,050 km/h (650 mph, 570 kn)
- Cruise speed: 768 km/h (477 mph, 415 kn) / 0.75M
- Range: 6,000 km (3,700 mi, 3,200 nmi)
- Combat range: 1,800 km (1,100 mi, 970 nmi)
- Service ceiling: 12,800 m (42,000 ft)
- Wing loading: 460 kg/m2 (94 lb/sq ft)
- Thrust/weight: 0.24
Armament
- Guns:
- 2× 23 mm (0.906 in) Nudelman-Rikhter NR-23 cannons in remote dorsal turret
- 2× NR-23 cannons in remote ventral turret
- 2× NR-23 cannons in manned tail turret
- 1× NR-23 cannons in nose (occasional addition)
- 2× 23 mm (0.906 in) Nudelman-Rikhter NR-23 cannons in remote dorsal turret
- Missiles:
- Bombs: 12,000 kg (26,400 lb) of free-fall weapons
附录2:苏联图-16的各种改型(16个大版本、26个小版本)
獾的主要生产变体包括图-16和图-16A轰炸机以及图-16KS和图-16K-10导弹航母,图-16SPS,“埃尔卡”和图-16Ye ECM飞机,图-16R侦察机和图-16T鱼雷轰炸机,其他的则由转换产生。个别飞机可以多次修改,名称也会改变,特别是关于携带导弹的飞机。知乎有篇文章考古了一部分图。
1、“飞机 88” – 初始原型。
2、“飞机97” – 图-16的双引擎远程轰炸机开发项目,带有两个RD-5发动机。
3、“飞机 103” – 图-16 的超音速轰炸机开发项目,配备四个 VD-7 AM-13 发动机。
4、獾A(图-16) – 这是1954年部署的图-16轰炸机的基本配置,以取代图-4。存在这种变体的几种修改模型,所有这些模型在西方都被称为獾A。
4.1、图-16A – 改进的图-16,设计用于携带核弹,主要版本之一,共生产453架。其中许多随后被转换为其他变体。
4.2、图-16Z – 图-16的早期专用版本,用作空中加油机(一种加油方法:机翼对翼),但保留了中型轰炸机的角色。
4.3、图-16G (图-104G) – 快速航空邮件模型,俄罗斯国际航空公司机组人员训练版。
4.4、图-16N——图-22/图-22M轰炸机专用加油机版本,带有探测和发射系统。1963年服役。类似的飞机 图-16NN 由 图-16Z 改装而成。
4.5、图-16T – 限量生产的海上打击版本(鱼雷轰炸机),在苏联海军航空兵服役,携带鱼雷、水雷和深水炸弹。建造了76个,还有一些进行了转换。所有单元随后转换为图-16S配置。
4.6、图-16S – 用于搜救行动的救生艇运输船版本。
4.7、图-16Ye – 这些装备了重型电子战和电子情报(ELINT)设备。
5、獾B(图-16KS) – 设计为两枚AS-1犬舍/KS-1 Komet导弹的发射平台的变体。107 建于 1954 年至 1958 年,曾在苏联海军航空兵、埃及和印度尼西亚服役。苏联后来改装了更新的导弹。
6、 獾C(图-16K-10) – 另一种海军航空兵的变体,该版本的单位携带一枚AS-2 Kipper/K-10S反舰导弹。216 建于 1958-1963 年。它与其他变体的不同之处在于机头装有雷达。进一步的发展,图-16K-10-26携带一枚K-10S和两枚KSR-2或KSR-5 AS-6金鱼导弹(K-26导弹综合体)。有些后来被转换为ELINT平台。
7、獾D(图-16RM-1) – 带有ELINT设备的海上侦察模型;23 架由 图-16K-10 改装而成。它将雷达保留在机头,可以引导从其他飞机发射的K-10S导弹瞄准目标。
8、獾E (图-16R) – 机身的侦察版本,配备ELINT设备,首先用于海上侦察。它可以引导KS导弹。
8.1、 图-16RM-2 – 改进型图-16R,在海军航空兵服役。它可以引导KSR-2导弹。
8.2、图-16KRM – 目标无人机的发射平台(图-16K-26 的变体)。
9、獾F (图-16RM-2) – 另一種基於-16R/RM的偵察版本,但增加了外部ELINT設備。
10、獾G(图-16K/图-16KSR) – 在海军航空兵服役,这些是从早期型号改装而来的。这些导弹除了在外部携带空对地导弹外,还设计用于在内部舱内携带炸弹,例如AS-5 Kelt和AS-6 Kingfish。有许多变体,要么来自携带的导弹综合体(K-11、K-16 和 K-26),要么来自这些综合体的导弹(KSR-11、KSR-2 和 KSR-5)。经过进一步修改后,它们也被赋予了后缀。主要变种:
10.1、图-16KSR-2 – 携带K-16复合体(两枚KSR-2导弹)。从1962年开始使用。从其他变体改装而来的类似飞机被命名为 图-16K-16。
10.2、图-16K-11-16 – 携带K-16复合体(KSR-2导弹)或K-11复合体(两枚反雷达KSR-11导弹)。从1962年开始使用。类似的飞机被命名为 图-16KSR-2-11。超过440架图-16可以携带K-16或K-11复合体。
10.3、图-16K-26 – 携带K-26复合体(两枚KSR-5导弹),保留KSR-2和11导弹的能力。从1969年开始使用。类似的飞机被指定为图-16KSR-2-5-11或图-16KSR-2-5(没有KSR-11能力)。超过 240 架 图-16 可以携带 K-26 综合体。
10.4、图-16K-26P——携带K-26P导弹(两枚反雷达KSR-5P导弹,以及KSR-5、2或11)。
11、獾H(图-16 Elka) – 专为防区外电子战和电子对抗支持而设计。
12、獾J(图-16P Buket) – 另一种电子战变体,配置为ECM攻击护航。
13、獾K (图-16Ye) – 被认为是獾F配置的一个版本,具有增强的ELINT能力。
14、獾L (图-16P) – 獾J的另一个版本,具有更现代的系统,用于ELINT角色。
15、“飞机 90” – 涡轮螺旋桨动力项目。
16、图-104 – 民用客机版本。
附录3:主要轰炸机航程(不加油)
图-160:航程16000公里(高-高-高,武器荷载9吨);13000公里(高-低-高,包括50~200米高度突防2000公里,武器荷载9吨);12300公里(高-高-高,武器荷载22.6吨,0.77马赫的巡航速度,5%左右的剩余油量)
B-52:航程16232公里,现役的B52H最大航程1.6万公里,理论作战半径近8千公里
B-2:作战航程可达1.2万千米,空中加油一次则可达1.8万千米。每次执行任务的空中飞行时间一般不少于10小时,美国空军称其具有“全球到达”和“全球摧毁”能力。
B-1:航程11,999公里
图95:不加油携带X-55SM巡航导弹打击范围8500千米(图-9SM),不加油携带X-101/102战略巡航导弹打击范围10000千米(图-95SM)
轰6K:航程约8000公里,作战半径约4000公里
图-22M3:进行了机体优化调整以及换发,航程提高了三分之一从5000公里增加到6800公里。最大有效载荷从3吨提高到6吨,最大飞行速度从1.65马赫提高到2.05马赫,不过雷达反
射面也随之增大了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