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在产品立项期间写下一篇文章《产品立项的形状》,主要是阐述了立项过程中,项目组对项目对标、项目目标、实际能力的各种认知。最近回顾了几个立项材料,却发现了一系列更为深入的问题,即如何选取产品的对标物,有些产品经理为了说明自己的项目重要,或者为了强调立项的必要性,就开展了广泛的旁征博引。列举一些情况如下,引以为戒:
1、目标是软件产品,但是对标物选择了云计算服务。这两种产品的形态有很大的差别,软件产品会重视丰富的功能,会考虑安装部署,会考虑兼容性,会考虑运维监控。但是云服务不一样,云服务考虑等多的是简单易用、API等等,虽然云服务也涉及到安装部署,但是这都是难以对标的。
2、对标陈旧的产品。众所周知,即便是大公司,也会在风口看错方向。比如Oracle,就曾经发布了Hadoop一体机(OEM原Cloudera的软件),但是这款产品和客户需求匹配度不高,并未获得规模应用。2017年后不再发展。因此与这种产品对标,并作为立项需求就不科学了。
3、对标一系列产品。产品之所以成为产品,而不是定制化项目,其主要原因是产品是标准化程度很高的系统,往往聚焦在一个或者少数几个单一的功能点,产品功能的扩展,往往是通过产品之间的组合而成,这就类似Office。但是如果用一个集成的产品产品来对标Office就不科学了。
4、多对多产品对标。在业界,我们可以看到一些非常模糊的产品。特别是大数据类产品,往往把所有开源大数据放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开源内核。这类系统,我称之为开源集成产品 – 其核心价值在于把一堆开源软件组合在一起,变得可用。考虑到组合很多,会带来很大的集成问题。如何与这类系统对标呢?重点来了 – (方案1)要抓住其主要方面,对标开发;(方案2)100%对标,做的和竞品一模一样。
5、私有云和公有云对标错位。在开发中间件类产品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好到底是用于公有云,还是私有云,到底是要和IaaS集成,还是要和PaaS集成。看到过好几个类似的立项。对标的时候对标公有云,心里想的是又支持公有云,又支持私有云,又支持IaaS,又支持PaaS,结果后来做不出来了。云计算的兼容性问题比传统软件多少还是要简单一些,但是工作量依然很大。
6、局部对标。仅仅选择了对自己有利的竞品特性来对标,这样就显得自己工作有了亮点,但是由于不全面对标,造成了功能不连续,特性不完整,难以形成一种全面的观察。
产品经理或者研发经理,往往会根据对自己汇报立项有利的方式来对标,会造成研发方向的错误。一个周期的研发,可能就浪费了,或者形成一个不完善的产品,并且可能对上级领导造成误判。
要消除这种问题,主要方法是加强专业化评审,一方面可以设置总部级别的产品管理专家,侧重基础能力的评审;另一方面,利用专家组开展评审;还可以通过各个条线的产品经理交叉评审;通过QA审查整个评审环节。
相关文章:
《产品管理:错误的对标分析》有1个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