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29日,中国移动苏州研发中心举办了公司级别的在岗革新特等奖评选大会,公司领导万总、孙总和公司创新管理委员会、各部门的领导,近百名专业观众、线上观众都参加了打分。一方面响应了技术部的创新要求,另外,正好赶上了国庆70周年,也算是向国庆献礼。
本次的特等奖评选是从20的一等奖中优选5项,是一项很大的荣誉,公司所有产品部、测试部都有奖项申报,整整评选了一个上午,认真听了所有参赛队伍的汇报,发现不同的部门申报都有其特点:
- 云计算领域:申报的在岗革新多数涉及到OpenStack等开源软件在部署、使用方面的不足,包括交付团队在内的技术人员通过开发自动化部署工具、实现容灾、双活等。如果仔细统计,发现其中40%左右是自动化部署、40%是各种迁移相关
- 大数据领域:申报的领域都是各种AI算法的优化革新,大数据的下一步就是AI,苏研和行业保持接轨
- 测试领域:申报的革新均为替代人工测试的批量自动化测试技术
- 网管和信息化:相对较为发散,涉及到可视化的革新占60%以上
在岗革新是技术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为了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而开展的小型技术革新。从这两年的申报看,在岗技术革新不能独立存在,在岗技术革新需要固化下来才能真的发挥效益,否则,在岗革新就是给大家发奖金,难以推广;而且在不同的年度会出现重复的革新。我们看看都有哪些可以固化的方法:
1、将革新和产品相结合。这里面也有多种场景,有些革新在出现的时候往往不会考虑到底怎样和产品结合,但是革新后,就要认真考虑这个问题,例如数据从OpenStack逆向写回OP,这个就要作为OP的一个异步处理特性开展研发,而不是一直作为一个运维工具存在。要落实这个革新,需要部门的技术总监、分管技术副总认真关注,并协调两个团队的力量,形成固化。
2、将革新固化为工具。涉及到自动化测试、自动化部署、自动化迁移等多个领域。革新成果往往缺乏有效的产品化特征,带有一定的随意性,比如将一些参数(IP、用户名)等内容写在脚本中,只能有革新团队自己使用,别人难以使用,也难以交接。因此这就涉及到革新成果的工具化改造,需要补充文档、需要把参数变得可配置,这些工作,需要由革新团队的组长开展相关工作,需要结合各种产品质量的要求,具体落实
3、将革新固化为模型和组件库。针对算法革新、可视化革新,这种革新一般比较难以被具体的产品化,但是作为一种组件形式存在是完全可行的,公司需要在这方面建设一些基础能力。有两种方式:公司级和部门级,如果是在部门内部共享的,则可以设置为部门级。但是算法和可视化组件一般各个部门都会涉及到,需要考虑在公司级别开展相关的工作,其中最好的方式是采用代码级共享,但是要辅之以配套的文档
4、作为专项知识库固化。针对一些基于Excel表格的测算革新,可以和业务流程固化在一起,放到公司知识库,作为一种模板和测算表格,辅之以嵌入的说明,便于后续使用。同时,还要随着业务的变化而更新。在需求很大的时候,也可以开发一个Web小工具,类似公有云成本测算计算器这种,进一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