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之交海边湿地的鸟类品种比春秋更少一些:一方面候鸟已经过去或者还没有来、一方面春夏之交水位较低,湿地比较旱。这次去湿地,倒是看到了以前没有见过的两种新鸟:金眶鸻和反嘴鹬。
一、金眶鸻
这是一种在水边生活的小鸟,外观比较好识别,他的眼睛周围有一圈金色的羽毛,这和他的名字倒是非常匹配。5月份是他的繁殖期,这也许是见到他们成对出现原因,据说小鸟一个月就能飞,大自然真是太棒了。另外,这鸟数量众多,低危,但是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金眶鸻(学名:Charadrius dubius)是一种小型鸻科鸟,全长约16cm,上体沙褐色,下体白色。有明显的白色领圈,其下有明显的黑色领圈,眼后白斑向后延伸至头顶相连。单个或成对活动,活动时行走速度甚快,常边走边觅食,并伴随着一种单调而细弱的叫声。通常急速奔走一段距离后稍微停停,然后再向前走。常栖息于湖泊沿岸、河滩或水稻田边。以昆虫为主食,兼食植物种子、蠕虫等。候鸟,在非洲过冬,其它时候则在欧洲和亚洲西部栖息繁殖。繁殖期5-7月。营巢于河流、湖泊岸边或河心小岛及沙洲上,也见在海滨沙石地上或水稻田间地上营巢。巢多置于水边沙地或沙石地上,甚简陋,通常由亲鸟在沙地上刨一个圆形凹坑即成,或利用自然凹窝。巢内无任何内垫物,或垫有少许枯草。5月中下旬开始产卵,年产1窝,每天产卵1枚,每窝产卵3-5枚,其中以3-4枚居多。卵为梨形,沙黄色或鸭蛋绿色、被有褐色斑点,尤以钝端较多,卵的大小为28.5-33.5mm×21-24mm,重7-9g。卵产齐后即开始孵卵雌鸟承担,雄鸟在巢附近警戒,孵化期24-26天。雏鸟早成性,出壳后不久即能行走,不到1个月即能随亲鸟飞行。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二、反嘴鹬
这个反嘴鹬也非常好识别,他的嘴巴是反着的,不像多数鸟类是向下弯曲,而是反过来向上弯曲,长成这个样子觅食,需增加一种类似鱼叉的技能才行。由于距离很远,长焦拉不过来,没能看清楚他的觅食方式。学习了才知道,5月份也是反嘴鹬的繁殖期,这个倒是有意思了,看来自然界5-7月份是繁殖期。这鸟数量也非常大,属于低危鸟类(注:在土库曼斯坦灭绝)
反嘴鹬(学名:Recurvirostra avosetta)是反嘴鹬科反嘴鹬属鸟类。中型涉禽,体长40-45厘米。嘴黑色,细长而向上翘。脚亦较长,青灰色。头顶从前额至后颈黑色,翼尖和翼上及肩部两条带斑黑色,其余体羽白色。飞翔时黑色头顶、黑色翅尖,以及背间部和翅上的黑带与白色的体羽和远远伸出于尾后的暗色脚形成鲜明对比,甚为醒目,野外不难识别。反嘴鹬栖息于平原和半荒漠地区的湖泊、水塘和沼泽地带,有时也栖息于海边水塘和盐碱沼泽地。迁徙期间亦常出现于水稻田和鱼塘。冬季多栖息于海岸及河口地带。主要以小型甲壳类、水生昆虫、昆虫幼虫、蠕虫和软体动物等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分布于欧洲、中东、中亚、塔吉克斯坦、阿富汗、西西伯利亚南部和外贝加尔湖地区,越冬于里海南部、非洲、印度和缅甸等南亚和东南亚地区。在中国分布于新疆、青海、内蒙古、辽宁、黑龙江、吉林等省,越冬于西藏南部、广东、福建和香港等南部沿海省区,迁徙期间经过河北、山东、山西、陕西、江苏、湖南和四川等省,偶尔也见于中国台湾省。反嘴鹬的繁殖期为5-7月。营巢于开阔平原上的湖泊岸边,盐碱地上或沙滩上,也在沿海沼泽边的裸露干地上营巢。常成群繁殖,有时巢间距仅1米左右。巢多置于距水不远的裸露地上凹坑内。无任何内垫物,或仅垫有小圆石或少许枯草。每窝产卵4枚。偶尔少至3枚和多至5枚。卵的颜色为黄褐色或赭色,被有黑褐色斑点。卵的大小为45-53毫米×32-35毫米。雌雄轮流孵卵。孵卵期间如遇入侵者,则全部飞至干扰者头顶上空不断鸣叫和飞翔,直到干扰者离开。孵化期22-24天。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 ver 3.1——无危(LC)。
三、野鸭
这种鸟很常见,巧的是,一共看到2对,类似鸳鸯,看来也是处于繁殖期
最后这张图挺有意思:距离很远,但是依然可以看到同一片水塘中,有2只大白鹭、一只大灰鹭、一只公野鸭和一只小杓鹬。5只鸟,4个品种。
相关信息:
http://m.zwbk.org/lemma/434561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F%8D%E5%98%B4%E9%B9%AC/5454484?fr=aladdin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