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源软件类似原材料,提供了一个参考实现,但是不能当做产品来使用。
1、把开源软件用的再好,也不过是业界平均水平向上一点点
2、把开源软件裁剪的再好,也不会超过业界平均水平
3、给开源软件加上管理界面,做的再好,也还是业界平均水平
4、把开源软件的bug修改的再充分,也还是业界平均水平
5、对开源软件魔改,有可能超过业界平均水平,但是也意味着和开源社区脱钩
6、目前部分开源协议还有使用范围限制,例如AGPL、SSPL。部分开源社区存在管制风险,例如Apache
业界平均水平:考虑产品的指标体系,功能、性能、可靠性、可伸缩性、代码质量、安全性
开源软件可以用到什么地方,主要是在项目交付领域,这种场景都是个性化场景,而且主要需求集中在功能和易用性方面,因此可以减少交付成本,聚焦到客户关注的可运维、可管理方面。注意:这也是节约客户的经费,而不仅仅是给集成商省事。
在标准化软件产品产品方面,开源软件也就是个起步。要吸引客户使用,还是要开展创新,对于标准化软件产品来说,如果使用开源软件,很难让客户产生价值感,懂行的客户会认为你的软件应该免费给他使用,甚至会强求你的源代码。而且客户最后焦点就会集中在质疑厂家的服务能力。如果形成了独有的能力,那么客户没法拒绝,而厂家也有了一定的议价能力。如果是与开源软件同类的标准软件产品,客户还会要求和开源软件兼容。这对厂家也是一个挑战。往往魔改的开源软件,再叠加自己的创新部分,可能会形成较好的效益,例如AAA、BBB、CCC等等.
在云计算软件方面,多数存在镜像市场能力(注意:这是ITSS要求),一般来说,开源软件厂家可以将自己的开源软件做成镜像放入市场,供客户使用。当然,云计算服务商可以继续提供开源版本,这类似某些大超市提供自营产品(其实是贴牌),但是吸引力已经不那么强了,当然云计算服务商在线上线下渠道部分拥有更大的优势。这要求云计算服务商提供更为差异化和更为创新的产品。另外一个场景就是在IaaS领域,这个方面,多数场景下客户看不到,也难以使用开源软件(GuestOS通镜像市场)来实现替代。但在虚拟化场景下保持原有物理资源的体验,用户会提出更为挑剔的需求,软硬融合是消除虚拟资源抖动的一个好办法,真已经意味着要魔改开源软件,甚至实现差异化创新了。此外云上的云原生系统由于要和具体的云集成,目前基本上没有太多开源软件,必须要创新的,目前SnowFlake、Aurora、PolarDB等系统都是这个类型。
如何才能超越业界平均水平,唯有创新。如何创新,唯有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