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原先在小公司里面,遇到一个什么问题,只需在办公室喊一声,那个谁谁谁,给我过来看看,这是怎么回事,然后那个谁谁谁就屁颠屁颠跑过来,坐在身边,一会儿就能把问题解决了(原始社会)。而且两个人高高兴兴的,特有成就感。
等公司大了以后,特别是形成了部门之后(部门化),这事就不那么容易了。还是遇到这么一个事情,如果跨部门了,则就算两个人坐在一起,或者仅仅一墙之隔,也并不能直接喊那个谁谁谁来帮忙了,而是首先要部门领导之间沟通,如果是友好部门,则部门领导打个招呼,那么同志们依然可以比较顺当地求助和帮忙,帮忙之后,依然有成就感,但是总有种躲躲闪闪地,特别是出手帮忙的人,会觉得自己没有征求领导同意。如果关系不是那么好的同志,则未经过领导同意就成了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如果不是友好部门,那么这事就复杂了,求助方部门领导不得不首先经过第三方和被求助方商量一下工作量,核算一下需要几个人日,然后提交一个业务联系单(或者诸如此类的工单),经由第三方部门会签,经由被求助方领导批准,这事就可以操作了。简单地说,就是变成了市场化交易,你给钱,我干活。被求助方自然不会安排高手参加,而是会安排外协人员来完成求助工作,工作质量可想而知。久而久之,求助方逐步也就失去了对内部单位的信任,宁愿与外部单位合作。更有甚者,部门领导还会压制己方人员在线下帮助其他部门,不好说是置气、还是因为权力感在作怪。
随着公司规模增大到一定程度,管理流程就成为一个必选动作(流程化),管理流程在规范化跨部门协作办法的同时,也增加了部门协作的成本,会加剧部门化之后带来的协作问题:一个部门会将自己对外的接口进一步限制,保护自己部门的利益,有些不太好量化,或者具备挑战性的协作,或者可能造成客户满意度下降的协作接口,都被排除在外,这样就保护了自己部门。对于固化的流程,如果去采取优化,注定会是更为复杂的动作。这可能会涉及到两个部门的分管公司领导。或者公司负责流程优化的部门。他们优化流程需要给公司级别的领导汇报工作、需要和相关部门,包括类似部门之间沟通和汇报,需要用类八股文方式把流程写下来,经过几次会议纪要包固化。然后,原本的需求单位惊喜地看到,这个新流程没法操作!
任何大公司都会有所谓的大公司病(大公司),就算IBM、HW等等,也是如此。在互联网企业中,除非类似Google这种强调工程师文化,并给予技术人员20%(或者类似)创新时间或者虚拟项目(不受公司严格管控)的时候,或许还会有这种高效地协作。对于考核严格或者集成商类型的企业,这种协作是困难的。因此一些考核严格的国内互联网企业,就算是尊从工程师文化,也未必有高效协作,但是有一个优点,一线工程师的管理成本相对比较低。国有制企业接受D的领导,优点是犯错误的成本更高,但是有很大的管理成本,一线工程师很少有更多的协作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