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听说有部连续剧《李延年》不错,又听说《功勋》不错,弄的我有些莫名其妙:李延年不是当年曾经抗日然后逃到台湾的国民党将领么。后来看了一篇文章才知道,大家说的李延年是共产党李延年将军,是抗美援朝英雄,也是刚刚被授予共和国勋章的英雄,而《李延年》是热播剧《功勋》的第一部分,共6集,名字是《能文能武李延年》。然后就追了一下这6集,才发现,果然是一部制作精良的好剧,不仅短期内没见过这么好的连续剧,估计中长期之后,甚至回退若干年前,《李延年》这片子也是数得上的好片子。负面的影响是,这个片子大幅度提高了我对战争片的要求:《中国营长》这类片子,简直没法看了!
《李延年》讲述了抗美援朝期间,志愿军47军104师418团3营7连指导员李延年的事迹,7连是一个以解放兵为主的连,李延年作为指导员,把思想整治工作抓的很紧,解放兵不服别人都服他,片中一开始就有处理解放兵小安东的事件,李延年讲了一番大道理之后,大家一致认为应该留下小安东。这段片子令人印象非常深刻,在其他的剧中没有看到过这种场景。
随后李延年和连长带领7连进攻346.6号高地,李延年鬼主意很多,给营长提出了火力准备后进攻的各种细节战术,并且建议夺下5号阵地后支援进攻3、4号阵地,这部分拍摄的非常仔细,包括破坏美军雷区后还要回填、铁丝网剪开后还要搭上去等细节。美军的地雷也有很多诡雷等等。而且有一名解放兵罗厚财会使用曳光弹给狙击手指示目标,这个细节,如果不是这部片子,我自己也不会想到。最后3营一举拿下346高地。期间由于台湾特务Peter Wang 在策反解放兵,师部派来了工作组,甄别解放兵,这事就查到了李延年所在的7连,李延年表面说休整一夜,其实他回去制定了一个消灭Peter Wang的计划并且没有汇报就开展了。幸好团长全力支持,这个计划得以成功,李延年不仅击毙了Peter Wang,而且证明了7连解放兵的清白,保护了战士们的士气。剧中Peter Wang并不是一个傻瓜,而情况也不是那么顺利,李延年被左右夹击。其中有一个细节:李延年小分队是爬在树上发射的信号弹,这个就很真实:在树林中,不能站地上发射信号弹,准定会打到树枝。
最后就是346.6高地防守战,3营的3个连,7/8/9三个连分别防守山顶的几个阵地,但是美军炮火很猛,志愿军虽然坚守下来,但是损失惨重,最后只有一名连级干部,也就是李延年还活着,于是李延年实际上就担任了营长的指挥职责。无奈步话机故障了,只能靠自己。李延年召集了3名神枪手来狙杀美军重点目标,果然取得效果,守住了几次进攻,但是敌人很快安排坦克进攻,罗厚财对坦克有了解,提出了射击坦克观察口、瞄准口的计策,而且重点攻击坦克的薄弱环节。虽然损失很大,但是击退了美军坦克… 但是敌人的进攻持续不断,最后包括仅剩余10人,包括小安东,正当大家准备用最后一颗手榴弹与美军同归于尽的时候,志愿军发起了总攻,李延年和小安东等人都活了下来。
最后小安东果然娶了张二妞,生了8个儿子,片子最后一段说小安东8个儿子的名字,我才回过神来,原来小安东用7连战友的名字给儿子起名字,不禁有些泪目 …
《李延年》这个片子最大的亮点是真实,也许你会说,你怎么知道真实?其实我并不能确定,毕竟没有亲身经历。但是有几个方面令人不能不信:首先,这部剧是根据李延年本人的回忆录改编的。其次,这部片子的细节非常多,还有很多是以前没有见过的,如果没有史实,谁也想不出来。然后,如果我志愿军没有这么高的军事素养,绝对不可能战胜装备占据绝对优势的美军,特别是美军的空军优势,实在太明显了。查了一下47军的历史,这个军是东野10纵,虽然没有38军那么强,但是也经历过大练兵,一线官兵的军事素养普遍比较高。
和电影《长津湖》相比,《李延年》更加接地气。《长津湖》拍摄的场面非常宏大,也有很多战术动作,但是可能由于过于强调动作和场面,忽视了对人物的刻画。在《长津湖》中,大家看到的是志愿军英雄,可能学习了好莱坞和韩国的拍摄手法;而《李延年》中看到的是有血有肉的志愿军战士,有中国特色。
附录1:《李延年》的历史经历
1950年10月8日,志願軍第47軍140師418團3營7連指導員李延年所在營奉命對失守的346高地實施反擊,李延年帶領連隊負責從左路攻擊,率先奪下一個山頭。9日天亮,3營攻佔346高地主峰在內的五個山頭,7連同另外三個連隊匯合。李延年立即組織官兵做好隨時迎接敵人反沖鋒的準備。在美軍的反攻中,面對輪番強攻和遠程炮火、轟炸支援,3營官兵也傷亡慘重。戰斗到9日下午,在頂住敵人的反撲後,7連只能編成4個班了,其他三個連情況更差,于是李延年主動召集四個連的干部召開會議,整頓組織部隊,宣傳勝利,追悼烈士,並帶領大家進行陣地宣誓。在慘烈的戰斗中,李延年善于做好官兵的思想工作,針對部隊傷亡嚴重的情況,先後5次整頓部隊,在營連干部犧牲較大的情況下,協調組織4個連作戰,以自己的模範行動和有力的鼓動口號,在戰斗順利的情況下鼓舞部隊勇猛向前,在緊急情況下,壓住陣腳,轉危為安,部隊保持了高昂的戰斗熱情。在他的指揮下部隊連續攻佔敵陣地,打退敵數次反撲,斃傷美軍600余人,使其無力繼續推進,以自身的犧牲維持了47軍戰線的穩定,為我軍展開的反攻奠定了基礎。戰後,被志願軍總部記特等功1次、授予“一級英雄”榮譽稱號。(来自网络)
附录2:47军的发展历程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7集团军,于1985年由陆军原第47军改编而成;其前身可追溯到1930年成立的原红军独立1师。原军部驻地为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为乙级集团军,现已裁军。
1945年10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向东北发展,并争取控制东北的战略部署,由八路军第359旅一部组成的南下第2支队(辖3个团共4000余人)从河南省孟县(今孟州)转进至辽宁省辽阳地区。经扩编补充,部队人数达到1万余人,归东北人民自治军领导。1946年1月,第359旅进至北满地区与松江军区第4军分区合并,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吉黑军区(北满军区)独立第1旅,辖7个团。5月,独立第1旅复称第359旅。1947年1月,在吉林省扶余县(今松原市)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独立第1师。2月,以吉北军分区警卫团与舒兰、榆树两县各1个独立团组成独立第3师;以吉林(东满)军区警备第1旅第1团、警备第2旅第4团、第24旅第70团组成东满独立师。9月,独立第1、第3师和东满独立师依次改称第28、第29、第30师,于吉林省敦化县合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10纵队。梁兴初任司令员,周赤萍任政治委员,刘型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后孔石泉任主任),黄炜华任参谋长。后方强任副司令员,全纵队共3万余人。纵队成立后,参加东北1947年秋、冬季攻势作战。1948年1月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第10纵队,归东北野战军建制。4~8月进行新式整军和练兵。9~11月在辽沈战役中,先参加围困长春的战斗,后会同兄弟部队在黑山、大虎山一带阻击国民党军“西进兵团”增援锦州。接着参加辽西会战。1948年11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东北野战军第10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7军,仍属东北野战军建制。梁兴初任军长(后曹里怀),周赤萍任政治委员,方强任副军长(后晏福生、杨秀坤)。后刘西元任副政治委员,黄炜华任参谋长(后刘子云),孔石泉任政治部主任(后刘西元兼,再后陈发洪)。所辖第28、第29、第30师及新调入的独立第8师依次改称第139、第140、第141、第160师,全军共5.6万余人。1948年12月~1949年1月参加平津战役,军主力进至北平(今北京)、天津间,担负阻击北平国民党军可能向天津突围的任务。北平和平解放后,执行对国民党军第13军第297师、第35军第262师的改编任务。在此期间,第160师改称第207师,调归平津卫戍区司令部建制;东北军区直属整训第1师改称第160师,调归第47军建制。4月,第47军由河北省固安县南下,参加安新战役。5月编入第四野战军第13兵团建制。7月参加宜沙战役,攻克宜昌。9~10月,先后攻克大庸(今张家界市)、桑植等地,牵制国民党军宋希濂部,策应第四野战军主力在衡阳、宝庆(今邵阳市)地区同国民党军白崇禧集团作战。9月,第160师调归湖南军区建制。10~11月第47军参加鄂西战役。后第140师留驻湘西,军主力配属第二野战军第3兵团进军西南,参加川东作战。1950年1月,第47军返回湖南,改归湖南军区建制并兼湘西军区,部队执行剿匪任务。1951年2月,第47军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7军,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4年9月回国后,驻防雷州半岛;1960年,移防湖南衡阳。1970年,第47军移防陕西。198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精简整编中,第47军被列为简编集团军,改编为第47集团军。作为兰州军区代表,47军曾于1985年12月至1987年6月,赴云南老山地区参加对越南的两山战役。2016年,原成都军区第13集团军和原兰州军区第21、47集团军转隶西部战区陆军。47集团军军部驻地为陕西西安。(来自网络)